面对因需求不足导致的经济困境,我们应当且必须强调增加个人收入和提高社保水平,而非沉溺于描绘宏大叙事、强调未来美好预期、执拗于提振信心。其根本逻辑在于破解经济循环中的"有效需求陷阱"。
这一判断源自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核心洞见——市场经济存在需求创造不足的内在缺陷,需要通过结构性改革打破"低工资-低消费-高投资"的恶性循环。
当经济陷入"供给过剩-价格下降-企业收缩"的困境时,单纯强调信心预期的局限性表现在:
收入约束刚性。
居民消费函数中,边际消费倾向与可支配收入正相关。2022年中国人民银行调查显示,月收入低于5000元的群体边际消费倾向高达0.72,而收入每增加1000元,边际消费倾向下降0.15。这意味着提升低收入群体收入能更有效撬动消费。
预期陷阱的形成。
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最近两年居民消费支出的增长率只有5%-6%,但预防性储蓄率却一直以两位数的幅度增长。这表明在社保体系不完善时,居民会压缩即期消费进行风险对冲。
因此,我们需要推动结构性矛盾的深层破解,医治需求侧的传导机制失效病症。
有学者研究认为,将1万亿元转移支付用于低收入群体补贴,可产生1.8-2.3倍的消费乘数,而同等规模的企业减税仅产生0.3-0.5倍的乘数,1万亿元的投资则只能产生0.1-0.2倍的消费乘数。这源于不同收入阶层的边际消费差异。
与此同时,完善养老、医疗等社会保障,提高社保水平,实质是将居民对未来支出的不确定贴现率从15-20%降低至5-8%。根据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模型,社保覆盖率每提高10个百分点,居民消费率可提升1.2个百分点。
这些数据验证了"收入-社保政策的双重优势:既能在短期内通过提高边际消费倾向快速提振需求,又能在中长期通过改善人力资本积累和降低制度成本增强经济韧性。相较而言,信心预期管理更像是经济系统的"润滑剂",而收入分配改革才是驱动系统运转的"原动力"。当经济陷入需求不足的负向循环时,唯有通过结构性改革重塑收入分配格局,才能突破"流动性陷阱"的桎梏,实现经济的实质性复苏。
我们应该利用收入分配乘数效应和社保体系的时间贴现率调节效应,尽快将我们的经济增长模式从投资模式转向消费模式,将公共债券和财政用于投资企业、投资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,至少分配一半来提高个人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上来,通过提高收入来增加消费,通过增加消费来引导企业自主投资,从而推动经济可持续增长。
【作者:徐三郎】